「迪化二O七博物館」位於台北市迪化街一段207號。房子建於1962年,2006年原屋主出售,幾經易手,2009年台北市政府以其建築與歷史保存價值列為「歷史建築」,2016年由陳國慈女士承購。陳女士曾於2003年至2015年創辦並贊助「台北故事館」,開啟台灣個人認養古蹟的先例。
2017年4月15日,陳國慈女士以推廣古蹟活化為理念,創辦並贊助「迪化二O七博物館」,期盼藉由這棟美麗老房子蛻變再生的活力,透過主題展覽及多樣的藝文活動訴說屬於台灣的在地人文歷史故事,串聯現在與未來,創造老房子的新生命。
連續好幾天大雨一直下,哪裡都去不了,來逛展館最適合了。
迪化207博物館因地限制,有圓弧形立面,大面積的開窗設計,彩色磁磚外牆,在鄰近多屬仿巴洛克風格建築中顯得很獨特。
迪化街一段207號原本是廣和堂藥鋪
館內以磨石子為主要建材,騎樓很小,參觀這棟老房子就從地面的「蜜蜂採蜜」開始吧!
「蜜蜂採蜜」磨石子圖案
進入館內,地上一棵「老山高麗蔘」說明這裡曾是中藥鋪。
博物館開幕首展特別選了「無所不在的藝術~台灣磨石子」特展,呼應磨石子的建築美學。
磨石子工法流行於民國50~70年代,常民房舍磨石子都是基本花色,而「台灣磨石子」特展讓民眾看到了磨石子的藝術之美。
建築工法,石子鋪面依其不同施作方法有抿石子、洗石子、磨石子三種工法。
可以觸摸比較三種工法鋪面,並有影片介紹。
磨石子是一種材料美學
磨石子施作材料包含碎石、石粉、白水泥、鋼條、水泥著色劑。
鑲嵌的銅條有一些制式的造型模子可以套用
磨石子製作流程樣本
值得紀念的年份~ 有時候會把房子建造、落成或主人出生年份製作成圖案做紀念。
水泥著色劑有7種基本礦物色粉
早期傳統住宅、騎樓磨石子鋪面,大多為幾何棋盤方格設計為主。
展館看到的各種美麗彩繪磨石子圖案,取自全台灣各地具有代表性、獨特性、現代感的圖案,以影像輸出方式製成。
各地收集的作品琳瑯滿目,圖案精緻豐富,超乎我們對磨石子的印象。
這些精美的圖案點出了主人的身分、時代的意義及當時建築的美學觀。
這裡依動物、花鳥、水果...等做分類,每個盒子都可以掀開或拉出來看看,裡面還有更多圖案。
水果圖案的磨石子
代表各行業的圖案,通常鋪在門口地板,一目瞭然。
這張是車行門口的圖案
磨石子除了用在地板,以前的溜滑梯也是。
磨石子溜滑梯溜下去才刺激好玩,但是又硬又滑,怕較小的小朋友危險。現在都改為塑膠之類的材質,常常會卡在滑梯中間,似乎失去速度的樂趣。
除了靜態的圖片,牆上有影片介紹磨石子的場景。
平常沒有太多留意,看了展場介紹,磨石子真的是無所不在啊!
博物館的磨石子樓梯,窄窄小小又陡陡的。
二樓建築原有的磨石子圖案 ~ 葡萄,搭配英文字母GRAPES,工法細緻。
二樓展覽展現磨石子的創意工藝
二樓每一個小展區都有螢幕介紹,但沒有細看。
三樓為攝影廊、講堂、Cafe207
攝影作品
三樓,讓人很好奇的咖啡雅座
這是無人咖啡館,像在家的感覺,想喝點什麼、想吃個小餅乾,自己來。
有價目表
取用多少自行投幣
角落還有一台投幣算命機
觀景窗
和好朋友來賞景、喝咖啡、算命聊八卦,似乎是消磨時間的好地方。
望向窗外,雨水滴滴答答下不停...
Cafe207立意良善,只是場地真太小了,人多時也可以坐在這裡喝咖啡。
懷舊的日曆時鐘
正想上頂樓,門卻關閉了!
下大雨,來得不是時候,只好等過幾天再跑一趟上頂樓觀景了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8月再去迪化207博物館,這次主要是去頂樓看看 ~
到達頂樓,一股熱風襲來,熱!
頂樓為觀景區,12歲以下孩童需家長陪同。
裝飾藝術壁畫 ~ 良根於106年除夕繪製的「聚在一起好好」,一起吃飯、好好過日子,家的期待如此簡單又慎重。
頂樓有三張裝置藝術休憩座椅,大熱天應該沒有人會坐下來休息。
頂樓還留有一座紅磚砌成的灶,為中藥店時期用來製作中藥材的設備。
灶的旁邊有個洗石子外觀的洗手台
來到頂樓觀景區,可以欣賞大稻埕街屋群的紅瓦屋頂,往建築前方遠眺,是淡水河河岸。
這次又欣賞了磨石子展覽,迪化街許多商家都保留著磨石子的地面,這些圖案是以前沒有留意的畫面,以後經過要仔細看看了。
博物館隔壁店家騎樓地面就有磨石子圖案了呢!
開放時間:10:00~17:30 (每週二休館)
免費參觀。如參觀人數過多,將進行入館人數控管。
免費定時導覽:上午11:00、下午3: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