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廣東於光緒26年
(1) “光緒元寶”時期(1900-1905) ─── 銅元開鑄,各省濫造
廣東與福建先後於1900年開鑄銅元,初期確實解決了錢荒,人民也願意使用。清朝還一度鼓勵各省向廣東、福建與江蘇等省學習,然而由於各省紛紛跟進造幣,且擴大產能粗製濫造相互傾銷,造成嚴重的通貨膨脹,人民的生活益加痛苦。
(2) “大清銅幣”時期(1906-1911) ─── 局廠歸併,中央統一
有鑑於各省銅元濫造爭銷,清政府採取逐步限制的措施;首先於光緒31年要求各省取消舊名改為戶部分廠,所鑄銅元皆統一採用“大清銅幣“的樣式,中間再加上各省簡稱以示區別。其後,於32年再要求各省造幣局廠合併或廢除,並限制鑄額以達到控制銅元數量的目的,然而由於各省爾虞我詐,超額鑄造互相傾銷還是時有發生。宣統年間,打算推行國幣徹底解決銅元問題,計畫統一由中央來鑄造銅元,當時曾鑄造一套新幣,後來隨著清朝的滅亡而不了了之。
(3)”民國銅元”時期(1912-1949) ─── 軍閥濫造,民國統一
民國初年北洋政府時期,各省軍閥割據,大家為了牟利濫造銅元,情況比清末更形嚴重。民國17年(1928年),國民政府北伐統一,中央逐步收歸控制。民國38年(1949年)國民黨戰敗,銅元也跟著進入歷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