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漢張騫“出使報告”中談到的希臘式錢幣
張騫在漢武帝時期,兩次出使西域,奠定了“絲綢之路”中西交流的基礎。話說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即位後,從匈奴的俘虜口中得知:匈奴曾侵略過在河西走廊遊牧的月氏,俘虜殺害了月氏國王,從此兩國結下血海深仇。於是武帝在建元元年(西元前140年)派張騫出使,計劃聯合月氏等西域諸國來夾擊匈奴。張騫飽嘗艱辛,歷經十多年,在西元前129
史記上所說的“大夏”即是希臘亞歷山大大帝西征中亞、印度以後,所帶來的古希臘人在此地建立的巴克特里亞王國(Greco-Bactrian Kingdom) ,位於中亞阿姆河與錫爾河上游之間到興都庫什山麓地區(今烏茲別克斯坦一部與阿富汗北部),統治的居民大多以操波斯語系的民族。第二任大夏國王德米特里一世繼位後,乘著印度孔雀王朝衰敗之際,越過興都庫什山大舉南侵印度,將今阿富汗及巴基斯坦北部地區(包含喀布爾、犍陀羅和旁遮普等地)納入大夏版圖。西元前168年,希臘貴族歐克拉提德一世( Eukratides I)佔據大夏本土,自立為王,期間與安息戰爭中失去了西部領土,並且造成興都庫什山以南的印度領土各地分裂成“希臘-印度”諸國,互相攻戰不已,國勢越趨衰弱,爾後北方遊牧民族塞人和大月氏先後入侵,而於西元前125年左右滅亡。
第一位明確把希臘式錢幣的資訊帶入中國的是西漢時代張騫,根據司馬遷的《史記·大宛列傳》記載,他在給漢武帝的報告中特別提到了安息(即帕提亞王朝)的錢幣:安息人“以銀為錢,錢如其王面,王死輒更錢,效王面焉”。這和現在所見的帕提亞錢幣特徵非常一致。安息王國位於伊朗高原,其地曾被亞歷山大大帝所征服與其後的塞琉古(亞歷山大的部將)王朝所統治,所以繼起的安息錢幣也具有希臘式風格。張騫沒到過安息,但卻親自到過大夏(巴克特里亞),他雖然沒有具體提到此地的錢幣,但提到大夏人“善賈市……其都藍氏城,有市販賈諸物”。《史記·大宛列傳》的另一處提到“自大宛以西至安息,國雖頗異言,然大同俗,相知言。其人……善市賈,爭分銖;其地……得漢黃白金,輒以為器,不用為幣”。由此可見,張騫之時,自大夏(今阿富汗、巴基斯坦)、粟特(即索格底亞那“Sogdiana”,以今烏茲別克的撒馬爾罕為中心地區)、大宛(今費爾干納盆地)到安息(今伊朗)這一帶商業發達,人們語言相通,善於經商,錙銖必爭,都像安息那樣用銀幣進行交易。考慮到希臘式錢幣中還有大量的銅幣,或其他小面值的輔幣(半德拉克馬等),我們不能把“爭分銖”僅僅理解為是對一種贏利手段的描述,而要看到它實際反映了民間交易時輔幣或小幣的存在。
大夏(巴克特里亞)極盛期疆域圖
歐克拉提德一世( Eukratides I)銀幣-1,西元前170至前145年
歐克拉提德一世( Eukratides I)銀幣-2,西元前170至前145年
歐克拉提德一世( Eukratides I)銀幣-3,西元前170至前145年
歐克拉提德一世( Eukratides I)銀幣-4,西元前170至前145年,幣背的男女像為歐克拉提德一世紀念其父母所製。